
王国超,贵州丹寨人,博士,教授,硕士生导师,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后研究人员,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理事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,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,贵州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专家,多次被聘为“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”“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”“贵州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”“贵州省中小学(幼儿园)教学成果奖等评审专家,贵州民族大学青年学术骨干,贵州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点负责人。主持国家哲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、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,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哲社科基金资助项目5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;出版学术著作3部;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;获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,先后获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、三等奖及优秀奖,获校级“优秀教师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称号。
□研究方向:教育人类学、儿童社会性发展、农村学前教育
□主讲课程:学前教育学、教育社会学、民族教育研究专题、儿童社会教育、教育科研方法
□电子邮箱:211wgc@163.com / 821459181@qq.com
□科研项目
01.主持国家哲社科基金项目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儿童成长精准社会服务机制研究”(编号:20BSH054).
02.主持国家哲社科基金项目“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价值与发展机制研究”(编号:13XMZ040).
03.参与国家哲社科基金项目“童年社会学视域下乡村儿童生活世界研究”(编号:18XSH001,3/6).
04.参与国家哲社科基金项目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研究”(编号:CGA210241,1/7).
05.参与国家哲社科基金项目“贵州省民族文化传承的课堂志研究”(编号:BMA120097,4/6).
06.参与国家哲社科基金项目“民族地区教育政策自主制定与自我完善研究”(编号:15XMZ065,1/6).
07.参与国家哲社科基金项目“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研究”(编号:12CMZ050,3/4).
08.主持贵州省哲社科规划重点课题“新形势下贵州推进教育定点帮扶经验挖掘与机制创新研究”(编号:21GZZD09).
09.主持贵州省哲社科规划一般课题“贵州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现状及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”(编号:19GZYB118).
10.主持贵州省哲社科规划青年课题“贵州苗族社区教育价值观变迁的人类学研究”(编号:12GZQN15).
11.主持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“农耕文化传承视域下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研究”(编号:2022A006)
12.主持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“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”(编号:2017B011).
13.主持贵州省理论创新联合课题“贵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机制研究”(编号:GZLLLH2017021).
15.主持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“贵州教育扶贫动态监管机制研究”(2017).
16.主持贵州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“基于OBE的认知科学实验班教学模式改革”(编号:2017520030).
17.主持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“贵州乡镇幼儿园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”(编号:2019SSD11).
18.主持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“文化变迁与教育选择:黔东南苗族社区学校教育的人类学透视”(编号:11JD097).
19.主持安顺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“安顺市乡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服务机制研究”(编号:2021ZXKT021).
20.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“学前保教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的测评模型建构研究(编号:17YJC880034,
19.结项书:2020JXZ1294,1/6).
21.参与贵州省哲社科规划重大课题“‘十四五’时期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社会融入及社会工作服务路径优化研究”
21(编号:20GZZB13;结题书:2022061,3/6).
22.参与贵州省哲社科规划国学项目“认知科学与阳明心学的实证研究”(编号:20G2GX10).
23.参与国家民委2011年委托项目“武陵山区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研究”(组长:田联刚、陈达云)
24.参与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“贵州民族地区儿童心理虐待认知偏差及教育研究”(编号:18B049).
25.参与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“贵州‘组团式’教育帮扶中信息化建设研究”(编号:2020B154).
26.参与国家民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“贵州省民族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”(民委发[2011]185).
27.主持贵州民族大学教改研究项目“超技术理性背景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”(校字[2019]11号).
28.主持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“改革开放以来苗族社区教育价值观变迁研究”(编号:GMU2012JS029).
29.主持贵州民族大学教改研究项目“贵州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管理模式研究”(编号:GZNC2009JG017).
30.主持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“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文化适应的教育人类学探讨”(编号:GZNC2008JS066).
□学术著作
1.王国超.民族村落社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:一项家乡人类学考察[M].北京:光明日报出版社,2022(3).
2.王国超.基于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多维教育研究[M].长春: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7(6).
3.孟立军,王国超等.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报告:以武陵山区为例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2(12).
□学术论文
01.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培育:论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策略[J].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学报,2022(6).
02.农村幼儿园劳动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探析[J].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,2022(5).
03.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迈向“幼有优育”[N].贵州民族报,2022-8-25(A3).
04.民族社区学校教育与本土教育联动共生机制研究[J].中国民族教育评论,2022(1).
05.STEAM教育视野下幼儿园科学教育走向[J].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学报,2022(3).
06.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开发有效途径刍议[N].贵州民族报,2022-7-25(A3).
07.误区与重构:城市幼儿闲暇教育的应然选择[J].基础教育研究,2021(9).
08.试论民族村落精准扶贫的三个基本问题[J].湖北农业科学,2021(7).
09.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[J].教育导刊,2019(4).
10.民族社区教育资源冲突与调谐:基于黔东南羊望社区教育人类学透视[J].贵州民族大学学报,2016(6).
11.教育学视域下高校教师思政教育成效探析[J].高等农业教育,2016(5).
12.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[J].民族高等教育研究,2019(7).
13.学校传承民族文化:瓶颈与突破[J].学术论坛,2015(6).
15.民族村落学校变迁与教育选择[J].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,2015(4).
16.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探析[J].贵州民族大学学报,2015(1).
17.贵州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局限与超越[J].贵州民族研究,2014(4).
18.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基本问题审思[J].教学月刊,2013(11).
19.从“教育三要素”谈民族社区教育竞争与文化传承[J].继续教育研究,2013(10).
20.回顾与展望: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述评[J].学术论坛,2013(9).
21.推进与完善民族地方院校“免费师范生”政策[J].贵州民族大学学报,2013(5).
22.关于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几点思考[J].商丘师范学院学报,2013(11).
23.武陵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[J].学术研究,2012(7).
25.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[J].怀化学院学报,2012(6).
26.武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析[J].继续教育研究,2012(8).
27.武陵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[J].教育评论,2012(4).
28.学校场域中“局外生存”: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“生存”境遇[J].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,2012(4).
29.论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[J].四川民族学院学报,2012(4).
30.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[J].贵州师范大学学报,2012(2).
31.从“三要素”解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“吸引力”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12(19).
32.少数民族大学生“文化适应”问题调查[J].重庆科技学院学报,2012(7).
33.回顾与反思:我国近30年教育价值观研究述评[J].贵州民族大学学报,2012(3).
34.关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[J].吉林师范大学学报,2011(1).
35.关于“德育”与“道德教育”关系之探析[J].长春理工大学学报,2011(1).
36.关于贵州民族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思路的探索[J].贵州民族学院学报,2010(5).
37.民族院校教研室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评价体系架构[J].黑龙江教育(高教研究与评估),2010(11).
38.高校教研室管理系统设计[J].贵州大学学报,2009(4).
39.浅析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[J].贵州民族学院学报,2007(2).
40.论贵州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[J].贵州师范大学学报,2007(1).
□各类获奖
1.先后在年终考核中获“优秀”等次6次;
2.曾获首届优秀博士生国家奖学金;
3.获贵州民族大学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2次;
4.获贵州民族大学“优秀教师”称号1次;
5.获院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次,获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次、三等奖1次、优秀奖1次;
6.获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。